新华社贵阳6月25日电(记者罗羽、吴思)返乡两周的向彦琼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刚看了两轮比赛,就发现前往“村超”赛场看球的游客越来越多,球场都“装”不下了。
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表演民族舞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太震撼了!”坐在家中、陪母亲看“村超”直播的向彦琼笑着说。这项赛事全名为“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23日晚,球场及其周边看球的观众人山人海,不少榕江人主动在家看直播,给游客“腾地方”,但球场还是爆满。
(相关资料图)
47岁的向彦琼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附近的车江一村长大。1995年,她在北京结识了自己的法国丈夫。1997年,婚后的她与丈夫远赴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成了一名法国媳妇。
向彦琼(右一)和家人
成家、创业、养娃……尽管在法国的生活逐步安定下来,但向彦琼始终记挂老家的亲戚朋友。2000年以来,她几乎每年都会回乡过年,待上十天半个月,与娘家人团聚。
榕江是一个只有38.5万人的小县,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八成,有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多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向彦琼(白衣者)
作为榕江的侗族人,向彦琼天性热情,喜欢走亲访友、唱歌跳舞。长期身居国外,她总是充满思乡之情,从事的行业也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
“我丈夫对中国文化也很痴迷,20多年前,我俩就在图卢兹市中心开了一家‘中国小店’,主销中国旗袍、玉器、石雕等产品。”她说,开小店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养家糊口足够了,尤其是看着满眼的“中国事物”,夫妻二人觉得甚是欣慰。
“我们始终挂念着榕江的一切。”向彦琼说,今年5月,她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村超”的比赛视频后,就迫不及待想要返乡。
6月23日,贵州省榕江县足球队球员(左)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格萨尔王足球队球员在友谊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20支参赛的村级球队,很多都是熟悉的面孔,更不用说还有我们车江一村的队伍。”她说,丈夫此次虽然未能同行,但他也回忆起多年前在榕江被当地人拉去踢球的场景;这里的淳朴民俗民风,热情待客的礼仪,以及对足球的热爱,一直让他难以忘怀。
“‘村超’比过去的民族节日热闹多了,特别是那些民族大团结的温馨画面,让人感动到热泪盈眶!”她说,过去大多是各民族各过各的节,但在“村超”赛场,除了榕江当地的十多个世居民族,还有来自青海、内蒙古等外地的各民族同胞。
新华社发
23日晚上的比赛期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格萨尔王足球队不仅带来了他们的足球技艺,还带来了他们的优美舞蹈。现场的人们,身着各自民族服饰,或击鼓呐喊以助威,或载歌载舞以应和,好不热闹。
在向彦琼看来,这正是中国乡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面,尤其展现了脱贫之后的榕江人在物质生活逐步丰富起来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美好追求。
向彦琼(图中红衣者)
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榕江人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有了极大改善。
“10年前,我从法国返乡,落地北京后,坐火车,转汽车,到榕江,一路颠簸,需要数天时间。”如今,向彦琼从北京到榕江,飞机、高铁已成常规选择,一日可及;由高速公路架起的“高速平原”也是一马平川,四通八达。
6月17日,人们在贵州“村超”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观看表演。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榕江的体育设施建设也反映了这些变化。多年来,向彦琼见证了这里运动场上越来越多的身影。县城正规的足球场从无到有,从几块到十几块;群众足球由弱到强,氛围渐浓。
“物质条件改善了,精神需求也旺盛起来。”向彦琼说,县里的各种足球比赛跟着多了起来,就像自己在图卢兹看到的那样,足球运动正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
这次回乡她看到,每次到场的拉拉队,每个村多达数百人的队伍,无论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两三岁的孩童,无论是懂球的,还是不懂球的,都主动参与,真情付出。
做美食的、练舞蹈的、唱民歌的……村民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我回村后,就跟着村民一起排练歌舞,到赛场给球队加油。”向彦琼说,她70多岁的老母亲每周也关注着“村超”赛事,即使躺在医院病床上休养,也要让人给她看比赛直播。
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表演苗族芦笙舞。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我们不太关心哪支球队胜了,哪支球队败了。”她笑着说,“我们更关心大家踢得好不好,有没有把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展现出来、传递出去。”
【责任编辑:成岚 】
标签:
相关新闻